2010/01/17

自己煮東西與自己種東西

在環境影展看了「社區的力量-古巴如何度過石油危機」,也讀了「糧食戰爭」這本書,影片和書都有談到生產與消費的一些概念。「糧食戰爭」把這個過程比做漏斗,可以看到在漏斗最上面和最下面,龐大的生產者(農林漁牧者)與消費者間,竟然只透過少數的企業與商家(漏斗的腰身)連繫。

我開始思索一件事:若我想吃一樣東西,買來吃不如買食材自行料理,買食材料理又不如從種植作物都自己動手。道理很簡單:吃下肚的東西,自己可以掌握的部分越多,實在感與安全感就越高。透過參與製造食物的過程,也可以對食物和自己產生信心和成就感。

---

關於這個想法的實踐,我在朋友的部落格看到「秀明自然農法」的文章,剛好去年暑假回台東拜訪了台東荒野負責人楊大哥,發現他也是秀明自然農法的旗下農人。我開始對這群人還有他們在做的事感到很有興趣,他們的理念大概是:自己種作物減少食物的碳足跡,種植時不使用任何肥料,種與吃符合時令的作物。還沒仔細研究這個農法,但簡單地了解後還蠻認同他們的理念。利用自行生產的方式貼近土地與以勞力滿足需求的想法,也對環境友善。

有人曾送老師「秀明自然農法」的米,看起來知名度還不小。台灣的秀明自然農法是陳惠雯與黎旭瀛夫婦開始推廣,開始只是為了改善孩子的健康。大屯溪畔的「幸福農莊」是他們的基地與推廣場所,看到照片中黎醫師黑黑的皮膚與髒髒的褲子,臉上帶著土地洗過的皺紋和微笑;而陳惠雯非常會作菜,可以讓同一時令的菜擁有很多變化(請看他的書「食在自然」),有機會一定要去幸福農莊參觀看看。

---

至於我自己呢?

目前的生活中,自己會煮三餐,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自己種東西。我想,後者的的快樂感、成就感、幸福感,都會比前者更大!

再來聊聊我的廚房經驗和心得好了。爬山之前我完全沒下過廚,從爬山開始學著在山上煮菜。因為家裡習慣吃清淡,我對外食的油膩和過甜過鹹一直很不喜歡。加上我的食量小和挑食,總覺得外食有太多我吃不完或不需要的食物。上研究所後因為研究室可以開伙(大家很愛開伙),器材也非常齊全(除了沒有瓦斯爐),而長時間在南仁山野外的我們,也必需學著自行料理三餐(後來還演變成南仁山廚藝競賽)。所以,便開始偶爾煮一些很簡單的食物吃的日子(在研究室僅只於電鍋和電磁爐料理)。

食材方面,前陣子有鑑於住福和橋旁邊這麼久卻沒去過橋下的市場,去了一次後發現,市場的菜真是又便宜又好吃,之前去頂好採買真的太阿呆。菜市場裡人來人往很熱鬧,很喜歡這裡的氣氛,其實不太知道買東西的門道只是愛湊熱鬧。

現在大約一星期就會到市場或附近的菜攤買食材。漸漸地,幾乎天天自己煮,晚上或假日才會外食。這樣改變的優點是:我不會吃到我不想吃的食材和料理方式(是逃避不喜歡的食物嗎?),生活費中最大來源-吃,則頓時少了很多很多。一般外食簡單的一餐約50-70(或更多),平常午+晚餐的外食,共約100-150。而我自己買食材來煮,200元可以吃5天,每天至少一餐。因為花在三餐的錢少了,偶爾還可以去小咖啡店享受一下,也不會太罪惡XD。

不過這也有缺點:自己煮會比外食花比較多的時間(子細算其實若加上出門和等餐的時間其實差不多),一整天都不會離開研究室很可怕,同一批食材加上技術和器材限制常會一直吃很像的東西,也考驗自己的耐心。

啊!寫的好長啊!不過關於自己煮東西和自己種東西,我是越來越有興趣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