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攀岩情書〉投稿後記

投稿收件通知,終於放下莫名擔心稿件寄丟的焦慮。

恢復寫作一年後,我寫了〈攀岩情書〉投稿林榮三文學獎。這是篇時間與空間尺度都比以往作品來得大的文章,加上第一次寫近年的低谷,對我來說別具意義。

這幾年,深刻體會到寫作能接住未來的自己。所以,在文學獎揭曉前寫下投稿心路歷程,就是想要記住寫作給予我的養份與力量,並鼓勵自己繼續寫下去。



文章目錄:

  • 為什麼想投稿?
  • 怎麼構思要寫什麼?
  • 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
  • 寫稿的日常長怎樣?
  • 過程中遇到什麼挑戰?
  • 有寫了之後才發現的事嗎?
  • 完成這篇文章有什麼意義?
  • 想跟現在與未來的自己說什麼?
  • 未來在寫作上,有想要嘗試什麼事情嗎?
  • 有得獎得失心嗎?
  • 若得獎了,獎金要幹麻?
  • 最後,想謝謝誰呢?



為什麼想投稿?


我曾投稿過 3 次,分別在國家步道徵文比賽實踐大學東閔紀念文學獎中興大學中興湖文學獎獲得佳作的成績。後來雖然沒再投稿了,但我筆耕不綴,至今已在部落格寫了 200 篇文章。

這幾年轉換職涯,偶爾會想著靠文學獎賺生活費,幻想著有朝一日獲得首獎、受出版社青睞,出道成為作家?

但最近這個想法淡了。開始覺得,與其不斷等待副業轉正那一天,我更想要邊走邊寫。有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提供穩定生活節奏與感受紅塵俗世的機會,我再從中提取靈感與素材,也很不錯啊。

這次想再投稿,大概是被清宮迷因顏一立 (2021 年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佳作與 2023 年短篇小說佳作得獎者) 啟發;加上太喜歡 2006 年散文組首獎〈父後七日〉所以也想小試身手?而 5 月恰巧看到林榮三文學獎徵文公告,看來對的時機就是出手的時候了。

我部落格裡的攀岩文章大多是隨筆小品,沒攀岩的人大概看不太懂、也不太會有共鳴。但其實,我一直想寫攀岩給社會大眾:想讓更多人看到刻板印象外的攀岩、令人著迷的攀岩者內心世界與台灣豐富的攀岩社群樣貌。

但日常寫作的動機與時間總是不足以推動我完成辛苦的挑戰。所以我把投稿當成一個手段,給自己一個目標與時限去完成想寫的作品。

 

怎麼構思要寫什麼?


要寫投稿文章,還真的要特別認真想一下要寫什麼。5-6 月間我都在想這個問題,想破頭想到好焦慮。

投稿好正式啊,好像需要有點什麼厲害的東西才能拿出來見人?過程中,我不斷提醒自己投稿只是一個手段,我的目的還是寫出想寫的東西,不能忘記初衷。

這幾年,我最想寫的就是分手。這是讓我此後人生完全不同以往,在大破大立間有好多值得爬梳與記錄的過程。但低谷時的內心世界黑暗無比,我不想寫痛苦、壓抑與一時激動的情緒;想寫狀態與過程,希望在時間掏洗後還能留下力量的文字。

但該寫什麼?該怎麼寫呢?

此時,我想起分手後就與過去許多人事物中斷的現況,心中湧現了許多想念。也想著,這幾年學會了感恩這個新能力,或許可透過說出這些內心話去轉化黑暗,也許就有機會如其所示地呈現我的經歷。

而這 15 年以來,攀岩鑲嵌在我的生活與血液中,那就透過寫分手,來寫攀岩 15 年的友情、愛情、沉溺之愛、重新愛回自己。 

過去我的攀岩足跡在龍洞關子嶺、現在則是在室內岩場,心中浮現一個 3X3 內容矩陣:龍洞/傳攀、關子嶺/運攀、室內岩場/訓練。就用這 3 個主題鋪陳我的攀岩旅程,也用這 3 個場域呈現台灣攀岩運動的內涵吧。

這是一封不會寄出的攀岩情書。我把想說的話寄給你們,也寄給自己。

 

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


5 月決定要投稿後花了一個月構思方向與內容,終於抵定後差不多是 6月中旬、截稿日前一個多月。

一開始我是在上班前的清晨寫作,但幾天下來發現寫作需要相對完整的時間,只能寫 1 個多小時就要上班,在物理與情感上都不太行。

那就週末寫吧!但那陣子上班好累,整個週末就只想攀岩到爆,根本捨不得放下攀岩去寫稿,而攀岩後當然也不會有力氣寫了。

我知道勢必要在週末挖出一天時間寫作才行,也知道攀岩一天就很夠了。但理智上我就是做不到,真的被自己的瘋狂糾結地束手無策。

直到 6 月底跟政豪聊了為什麼攀岩、為什麼喜歡上攀、訓練日常後,才意識到我這幾年不再去戶外攀岩後,變強的渴望卻從未遠離。既然看不破、放不下,那就該誠實且勇敢地面對。而所謂變強該是理智、有紀律地執行訓練才能達成,並不是像我現在這樣亂衝亂撞。

聊完後,我終於有了不攀岩的勇氣,也終於能夠乖乖待在家開始寫稿了!

 

寫稿的日常長怎樣?


開始正式寫稿第一天就很順利地完成了初稿。本來很焦慮只剩一個月就要截稿,現在卻變成還有一個月能改稿,太酷了吧!

七月的週末我固定保留一天在家寫稿,吃完早餐就一路寫到傍晚。

初稿完成度大約是 75%。前 2/3 一開始就蠻完整,而後 1/3 大改蠻多次,最後也順利在 7 月中完成了。 

截稿前兩週進入修節奏、語氣、用字等細節,最後甚至開始修代名詞、時間副詞、連結詞與標點符號。我改到有點崩潰,沒想過這些細節也可以那麼有得改。

進入完稿階段沒有要大改的部分了,所以我改在通勤時用手機或紙本做調整。

送印完稿時影印店店員說:「陳小姐,你是要拿〈攀岩情書〉嗎?」我聽到這四這字抖了一下、差點不敢說對,因為這標題唸出來居然這麼難為情。

最後在截稿前幾天,我很慎重地去郵局寄出了稿件。

呼,花了 40 小時完成這篇近 4000 字的文章,投稿真的累,但好有成就感!


改不完的改稿地獄


過程中遇到什麼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寫攀岩科普。為了想讓沒攀岩的人也看得懂,我決定寫一些攀岩科普,這是寫作技巧的挑戰。

要寫非常熟悉、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真是太難了。我還去翻了久違多年的小 po 攀岩書,研讀傳攀與運攀的歷史發展與定義,好像又回到當中岩學員的新手時光。

第二個挑戰是面對失去,這是情感上的挑戰。除了寫分手就是再次經歷傷痛之外,聽政豪說現在中岩是用小 po 的書、沒再看到登山聖經,我不免對這幾年沒回去山社的錯過感到悵然。

是啊,世界一直在變。但我不曾真正擁有什麼,所以也沒失去什麼吧?其實,我唯一擁有過的就只是參與的那個當下,而未來若能再重逢,其實是不同以往的全新緣份了。

 

有寫了之後才發現的事嗎?


「愛」。

發現愛一直是推進我前進的燃料。無論對事、對物或對人,我總在發現愛與學會如何愛之後,才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

而無論那份愛是現在式或過去式,或許我也僅能記得那份愛的初衷,繼續壯大脆弱的自己。

因為對攀岩的愛,我從山上來到龍洞成為攀岩者。因為對與你一起攀岩的愛,我一路追逐路線到關子嶺;因為對攀岩熱情的愛,我眼裡的攀岩者總是閃閃發亮,我著迷不已甚至不斷沉溺…

這些坦誠時常令我感到赤裸也不斷受傷。但寫完文章,我接納自己就是個無可救藥的攀岩沉溺者。我為了愛攀岩、也為了攀岩而愛,而現在與未來大概也會繼續這樣下去,因為這就是我吧!


完成這篇文章有什麼意義?


寫想寫的東西需要勇氣。寫傷痛就是再次靠近傷痛,這樣好嗎?

「只要想起以前的事,心裡就像有座冰山被火烤著。有時候暖暖的,有時候卻透著刺骨的寒意。」《瑯琊榜》

透過寫作,我看到自己其實早就沐浴在久違的陽光之下,既能接納自己任何的樣子,也不再因害怕他人眼光或評價而抗拒自己。

現在,黑暗對我來說不再只有黑色,也有藍色、灰色、深綠色,甚至深紅色。只要願意拿起畫筆,這些顏色就能豐富我的未來。

寫完這篇文章,我跟過去的自己和解了。雖然想到傷痛仍然會很痛,但或許就跟〈口是心非〉歌詞「等一等這些傷會自由」一樣,我知道自準備好開始展翅翱翔。

 

想跟現在與未來的自己說什麼?


能鼓起不攀岩的勇氣寫完這篇文章,真的是太棒了!

恭喜你完成了一直想做的事情,也寫出了喜歡的樣子。這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If you build it, he will come. 《夢幻成真》


未來,要繼續相信自己。只要繼續攀岩、寫作與閱讀,一切都會好起來,人生沒有過不去的事情!

 

未來在寫作上,有想要嘗試什麼事情嗎?


想寫小說!


有得獎得失心嗎?


有啊!所以在揭曉前先寫下後記,記錄下純粹的寫作過程和心得。如果得獎了,再加寫一段得獎感言就好了。

 

若得獎了,獎金要幹麻?


買 VTI 🤣


最後,想謝謝誰呢?


這篇文章有一部分就跟邊拍邊播的連續劇一樣,隨著每週的攀岩和與你們的互動,不斷地加入新的素材與靈感。

無論現在見與不見,我提醒自己盡力把握與珍惜未來每個與你們再次一起的當下,也記得要時時表達感謝。

謝謝你帶我踏入攀岩世界,也謝謝台大中岩夥伴這 10 年的陪伴。

謝謝政豪分享人生不只有攀岩的想法與實踐。我還在學習不攀岩的勇氣,你的秩序與堅持很啟發我。

謝謝佳玲、Chris、Joycelin、羅易、乃坤、YY、昌哥、華蘭的關心與照顧。沒有你們,鐘情上攀的我無法繼續攀岩,也不會有能量走過低谷。

最後,謝謝家人無盡的愛。


〈攀岩情書〉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攀岩情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