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5

《科技島讀》降落,謝謝帶我升空(3) QA特輯心得(自媒體、工作、快與慢、迷惘)

這系列共有3篇文章:(1)則是QA特輯筆記,(2)和(3)是我的心得。(2)是寫作、社群媒體;(3)是自媒體、工作、快與慢、迷惘。




自媒體的摸索


島讀QA


▎錄podcast的心得

  • 不用擔心自己不足或不懂,每一次的發問就是擔任一個溝通的角色,也像代表一群人的心聲。
  • podcast是對話、要有放鬆的感覺,不要變成像演講那樣嚴肅。
  • 錄podcast很耗能,就像做一場表演。


我的回應


我沒有podcast的經驗,但有同樣是聲音媒體的clubhouse經驗。兩次房間開下來,真的累到開始想,要回多久的血、才能做下一次?本來我以為累是來自於企劃、形塑我們想要弄的東西的過程。但聽到《科技島讀》說這不就是一場表演,才比較意識到,講話作為一種輸出型式,的確很耗能啊。

而我就是一個很容易正襟危坐的人,在大眾面前講話就是會緊繃到像在演講,一下子就把能量耗光了。這陣子開始有一些練習機會,我覺得改善好多。接下來刻意練習,相信會越來越好。至少我的講話速度比以前慢很多、表達也清楚不少啦。

而Micheal說很多聽眾都很感謝郁青,幫平凡的大家發問、也擔任文章和聽眾的橋樑。這對談讓我想到,對我這個偶包很重的人來說,發問真的是有揮之不去的壓力。但這兩年開始接觸異溫層,反正我就是不懂,所以就不怕發問了。這好像是某種程度的解放。透過發問,我除了獲得答案,也獲得更多思辨和與人的連結。這鼓勵我自己,要練習接納自己的不懂。每一次提問,都是讓自己更成長。


工作的意義


島讀QA


▎工作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

  • 島讀:有沒有可能性。

 

我的回應


最近正在實踐的、便是以「可能性」來看工作。這些工作報酬時常不多、有些甚至是志工性質,但我關注的是可以帶給我更多想要的機會和視野。

延伸再談,這些嘗試也有點最小可行性產品(MVP)的意味,能看到不適合或失敗長什麼樣子,就比較不會害怕了。最後,報酬很現實,但報酬除了對應的勞務付出,也是代表著責任。


快與慢

 

島讀QA


▎在資訊爆炸、焦慮自己跟不上的時代,該怎麼找到平衡?

  • 島讀:一、評估你需不需要慢?二、有意識地遠離快


▎沒那麼快的人類,要怎麼管理越來越快的世界?

島讀:遠離快的時候,要理解與主流不同步的犧牲、換來的是健康的身心。能用健康的身心和世界互動,才可給予世界更有價值的事情。


我的回應

以前從沒質疑過「快比慢好」這件事,但很介意自己快不起來、只能慢。這陣子比較沒壓力地接觸一些新生產力工具後,我卻想到:如果學習生產力工具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但提高工作效率後,不是帶來更多的時間或選擇;而是帶來更多消化不完、不知道為何而做的工作。那在此之前,是否應該先思考,提高生產力是為了什麼呢?

以前有生產力工具焦慮。好像不趕緊學會,就會落後別人。但現在想的是,為什麼要學這個工具?是要解決什麼問題?有動機與目標,這個工具才會真的有意義,而不是讓自己更瞎忙。

目前我還不敢不追著快,但也知道一昧追快、對我這個天生就慢的人會有身心傷害。這似乎是個與自我認同有關的人生課題。在工作、人際關係與攀登上,我慢慢知道面對自己慢的必要。未來,盡可能面對和接受自己,找到與快的世界相處的平衡吧。


關於迷惘


島讀QA


▎我很迷惘,該怎麼辦?

  • 島讀:迷惘很正常、更是件好事,表示自己還有其他可能性。要學習接受迷惘。一、動手解決迷惘,不能光看不做;二、接受身體給你的答案;三、嘗試一個人起頭、上路、完成一件事情,你會在路上找到答案。


我的回應

我最近也有點因迷惘而焦慮了,為此也再回頭做了一次《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的練習,釐清一下。雖然迷惘時的可能性令人期待與振奮,但隨時而來的不確定與焦慮,還真的很容易吞噬身心。要接受迷惘是好事,真的很不容易啊。要很刻意地練習、相信自己並堅持下去。而動手解決迷惘,我覺得可以嘗試《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的練習:先找出更多的可能方向,再快速嘗試、快速失敗。

接受身體給你的答案,就是所謂的關照自己感受吧。當面對無法決定的時候,就感受自己的感受,是害怕、還是舒服?這很像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通常感受很直接、很簡單;但做決定會覺得牽涉到很多事情,就會困難到下不了手。

一個人上路,這是我很期待,但一直以來都做不好的事情。想一個人上路,是想好好地關照自己的感受、並好好地做決定;而不是總是比別人慢,只好接受別人給我的、我還沒想清楚的指引或建議。我很介意這件事情,但還在找改善和調適的方法。所以,很期待之後能抓住一個人完成一件事的機會囉。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