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年我參考《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畫的第一張職涯心智圖。到底畫出了什麼,真的好神秘。 |
今年一月、在商業思維學院「職能小聚」活動中,我分享成為自由工作者的過程與體悟。其中,一個同學問我:
請問 Kate,當時你在設計人生時,是否碰到很多符合「能力、興趣、性格、價值觀」的職業?後來,又是如何決定要投入到哪個職業裡呢?
這個問題,很漂亮地問到了一段對我很深刻的人生經歷。
我的故事
2020年離開生態保育工作後,我被《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啟發,開始積極探索與設計新的職涯。期間,也經歷了「對蠻多職業都很有興趣,也覺得應該都可以做」的過程。
這段期間,我從零開始、撰寫第一份非原專業履歷;兼職,感受興趣變成工作的感受;自由接案,看熱情能否養活自己。最後,我慢慢聚焦到內容與行銷方向。
我探索過的方向與路徑是:
(1) 喜歡文字、擅長文字 → 文字工作者
(2) 想在台北、台東二地居 → 遠距、自由工作者
(3) 攀岩生活主題創作 → 運動風格媒體?
(4) 與文字相關、進入門檻較低、機會較多 → 行銷
(5) 結合生命經驗 → 職涯成長、知識學習、投資理財等領域
最後,我能慢慢聚焦,主要是思考了以下幾件事情。
知道自己喜歡某件事,更進一步要瞭解擅不擅長。確認擅長,是因為勝率比較高、容易有成就感;不會放棄、容易修成正果。
而如何確認擅長?就從喜歡的事裡去找。若找不到,可做嘗試或實驗去挖掘,例如用該能力獨力完成某任務(小的、日常的就可以)。但若平常沒有覺察自己的習慣,則可訪談親友、做職涯測驗、職涯諮商,幫助自己瞭解。
有多人會覺得:「我無法確定,哪一個職業是我確定想做的」。不知道有這樣想法的人,有再仔細挖掘為什麼嗎?我想,一個可能的原因,或許就是「終點不明確」。
當時我面臨這樣的狀況時,很刻意地參考《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和許詮《別輸在只知道努力》兩本書提到的概念:具象化目標。
在決定要不要進入一個職涯時,可以從產業、公司和角色3個面向,進行綜合評估。在角色部分,《別輸在只知道努力》分析職種有3圈,外圈進入門檻越低、薪水低;內圈進入門檻高、薪水高。根據此框架,可在不同職涯狀況下,做一個適合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對於轉職者來說,一開始一定是先求活下去,所以可以選門檻較低的外圈職種。但長期而言,就要盡量往內圈去,增加收入。又例如,若想做內圈職種(如產品經理),但一開始無法到內圈,那可以先選擇做偏外圈的行銷。從行銷掌握了市場和使用者後,多少就累積產品經理的部分能力了。
會選擇困難,也可能是當下沒有一個職種,符合你的需求。職游創辦人、職涯諮商師陳韋丞分享,他當時做職涯諮商,就是因為如此。
現在市場變動很快、出現很多新職種,看似選擇多元。但把方的自己,套到圓的地方,真的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或可以。
在《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中,提供了應用心智圖、發想可能職涯方向的方法。這個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把有興趣的事情、與市場上既有職種連結。但若真的無法對應,或許你想要的方向,真的是個新職種喔。
陳韋丞曾分享一句令我印象很深刻的話:
我探索過的方向與路徑是:
(1) 喜歡文字、擅長文字 → 文字工作者
(2) 想在台北、台東二地居 → 遠距、自由工作者
(3) 攀岩生活主題創作 → 運動風格媒體?
(4) 與文字相關、進入門檻較低、機會較多 → 行銷
(5) 結合生命經驗 → 職涯成長、知識學習、投資理財等領域
我的思考
最後,我能慢慢聚焦,主要是思考了以下幾件事情。
1. 自己是否擅長:
知道自己喜歡某件事,更進一步要瞭解擅不擅長。確認擅長,是因為勝率比較高、容易有成就感;不會放棄、容易修成正果。
而如何確認擅長?就從喜歡的事裡去找。若找不到,可做嘗試或實驗去挖掘,例如用該能力獨力完成某任務(小的、日常的就可以)。但若平常沒有覺察自己的習慣,則可訪談親友、做職涯測驗、職涯諮商,幫助自己瞭解。
2. 以終為始:
有多人會覺得:「我無法確定,哪一個職業是我確定想做的」。不知道有這樣想法的人,有再仔細挖掘為什麼嗎?我想,一個可能的原因,或許就是「終點不明確」。
當時我面臨這樣的狀況時,很刻意地參考《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和許詮《別輸在只知道努力》兩本書提到的概念:具象化目標。
人生有太多可能,但我們心裡一定會有自己的排序。滿足最重要的目標,人生才會開心、安定和幸福。這邊,也對應職涯KOL、女力學院院長S姐的名言「人生規劃永遠大於職涯規劃」。
3. 從職種特色對應職涯狀態下手:
在決定要不要進入一個職涯時,可以從產業、公司和角色3個面向,進行綜合評估。在角色部分,《別輸在只知道努力》分析職種有3圈,外圈進入門檻越低、薪水低;內圈進入門檻高、薪水高。根據此框架,可在不同職涯狀況下,做一個適合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對於轉職者來說,一開始一定是先求活下去,所以可以選門檻較低的外圈職種。但長期而言,就要盡量往內圈去,增加收入。又例如,若想做內圈職種(如產品經理),但一開始無法到內圈,那可以先選擇做偏外圈的行銷。從行銷掌握了市場和使用者後,多少就累積產品經理的部分能力了。
4. 沒有,就創造:
會選擇困難,也可能是當下沒有一個職種,符合你的需求。職游創辦人、職涯諮商師陳韋丞分享,他當時做職涯諮商,就是因為如此。
現在市場變動很快、出現很多新職種,看似選擇多元。但把方的自己,套到圓的地方,真的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或可以。
在《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中,提供了應用心智圖、發想可能職涯方向的方法。這個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把有興趣的事情、與市場上既有職種連結。但若真的無法對應,或許你想要的方向,真的是個新職種喔。
我的體悟
陳韋丞曾分享一句令我印象很深刻的話:
「你可以喜歡很多事情。但要不要投入,是你的選擇」。
他說明,用「選擇」兩個字,是想強調人生的主動權,在自己手上。
我認為、這也是在說,當你決定了目標,就會對自己承諾、訂目標、做計畫,並排除萬難去完成。因為是自己的「選擇」。
我認為、這也是在說,當你決定了目標,就會對自己承諾、訂目標、做計畫,並排除萬難去完成。因為是自己的「選擇」。
我也認為,人生中不存在、也不需要糾結一個完美的選擇。與其完美,不如選擇那個自己真的感到舒服或喜歡的方向。而每個選擇都有代價,其實就是承擔風險、或是放下那些你也很想要的東西。這是個比較難的課題,這裡就先不深入論述。
最後,商業思維學院院長Gipi曾說過:「大部分工作,只要能力不太差、稍微有認真做,都可以做到六七十分。」不知為何,我覺得這句話好像長輩常說的那句:做久了就會有興趣,就能做下去。但其實比上一代,我們這個世代的選擇,真的困難且複雜好多。
要解這題,我認為可行的第一步是:練習拋下標準答案。而如何做到拋下標準答案?可以從探索自己出發,再透過快速嘗試、快速失敗、不斷迭代,最後答案就有機會能慢慢浮現。
最後,商業思維學院院長Gipi曾說過:「大部分工作,只要能力不太差、稍微有認真做,都可以做到六七十分。」不知為何,我覺得這句話好像長輩常說的那句:做久了就會有興趣,就能做下去。但其實比上一代,我們這個世代的選擇,真的困難且複雜好多。
要解這題,我認為可行的第一步是:練習拋下標準答案。而如何做到拋下標準答案?可以從探索自己出發,再透過快速嘗試、快速失敗、不斷迭代,最後答案就有機會能慢慢浮現。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