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7

東河抱石:關於攀岩,我想說的是

馬武窟溪口的浪邊巨石、海天一色的抱石場

在台東攀岩是一直以來的心願。天未亮,我驅車追著日出到東河與小許會合,前往神秘的馬武窟溪出海口私房抱石場。微雨剛歇,出海口已經有許多衝浪客,我大大地吸了一口太平洋的風,為再次徜徉久違的東海岸感動不已。

---

步行5分鐘抵達一顆浪邊巨石。逆著日出端詳打量,6米高、黑中帶靛青並夾雜著石英白。小許向我介紹礫灘上遠浪面的路線,近浪面因漲潮暫時爬不了,而幾步之遙有顆可橫渡的小石頭,原來這裡還有熱身區。

鋪上抱石墊、播放音樂、穿上岩鞋和綁上粉袋,海天一色的小小抱石場開張了。一開始對石頭上到處都可抓可踩感到好迷惘,對手腳點的穩定度也沒有信心。但在被指引和自己的攀岩雷達觀察下,很快地進入狀況爬了3條路線。

路線以slab為主,難度V1-V2,設定起攀位置路線會更長更完整;手點多為crimp,有些許口袋點。手推撐、腳採極小點和斜面、mental上石頭,開心能在這一方天地練習經典的slab動作。

爬出一個自己重複不了的動作,覺得自己潛力無窮但想又大概是自己爬難了吧;也沒想到自己可以爬那麼高,好像real rock的high ball紀錄片,又再一次跟自己說:評估後上牆,專心在動作上絕對比擔心東擔心西、以致身心崩盤要安全。

小許說來命名路線吧,腦海中竟蹦出「回鄉」。大概是想爬到天涯海角,就算在攀岩邊緣之邊緣的台東,也希望能找到地方打開手指,摸摸石頭。 


---

這個冬日清晨極為溫暖,在巨石後躲著太陽,邊爬邊聊天,看著遠方的衝浪者,獨享的清晨時光好像靜止了。

逐浪的小許分享,衝浪跟傳攀很像,上岸前要根據浪的結構、大小、方向,決定往哪個方向前進、又身體如何配合,就像傳攀者面對一切由自己決定的前進方向、路線架設和各個固定點,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在其中找到自在的步調。

對不熟悉水的我來說,衝浪顯然比傳攀困難多了。聊起《並非故意與眾不同:我的衝浪人生》這本書,沒有衝浪的我此刻好像有點懂得追浪和追石頭人共通的那種只有自己、沒有限制和邊界,不斷在享受掌握、沉浸恐懼與游離美好與痛苦間的令人著迷了。

攀岩多有孤寂又害怕的時刻,至今我也仍難有從容和餘裕。思索從爬山踏進攀岩,簡單的年少歲月被爬山滿足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支離破碎的我,最終是在攀岩中找到拼湊回自己樣子的一條路。


---

小許說想學傳攀,我們聊起了傳攀和運攀的挑戰和極限帶來的自主性和自由。從前我只覺得傳攀才能獲得最大自由和滿足,卻忽然想著運攀可更快挑戰更高難度的困難路線、也可更注於身體的無限可能,這何嘗不是一種自由和滿足呢?

我還在努力體會傳攀中的自由自在。很喜愛過去在日本、中國爬花崗岩的岩旅,也期待跟新朋友一起探索傳攀,去龍洞爬黑魔法巫婆、龍路、福利社等經典路線。

不約而同的,我們都想要一間自己的攀岩場。但逐石頭而生活,如何不去流浪呢?踏浪而歸,心中多了好多意猶未盡,已經開始期待下次再回到海邊把石頭言歡了。


太平洋
一定要來張抱石墊的背影
天才剛亮
熱身石

前面難、後面大點的V1路線

剪影之美
剛剪完太短的頭髮隔天就當model

準備起攀

2 則留言:

liao 說...

您好,想請教有沒有詳細一點的方位指引呢?今年農曆春節想規劃抱石旅遊

Kateberry 說...

哈囉,停在這個停車場,往南走10分鐘就可以抵達這顆石頭了(用google衛星圖可以看到石頭)
https://goo.gl/maps/vUcsgzBizFAaAY7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