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8

重啟人和土地的連結-記上下游開站

上下游新聞市集是一個關心友善土地議題的社會企業,一方面,我們建立訊息平台,邀集各界一起來關注台灣糧食自主、食品安全、農村文化、地產美食及綠能生活等議題。另方面,我們進行產品開發,不論是食物、手工藝或其他形式,一起來支持對土地友善的生活。

我和上下游

去年,我因為旁聽培慧的課「台灣農業發展」,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認識了台灣的農業,也是我從小到大第一次真實地走進農業的世界。雖然,看到的是欲振乏力和錯置的政策,但也從反政策運動而熱絡起來的土地正義、糧食安全與消費者運動等議題,漸漸接觸與理解了農業的重要價值。原本只因聽了培慧在台大的農再演講後而生的一股小小好奇和正義感,促成我開始尋找台灣農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上下游在這股反動氛圍中,聚集了同樣想法的一群人,以網路為武器準備打一場「農業復興運動」。

因為培慧的介紹,我認識了上下游新聞市集的創辦人之一慧仙,非常期待這個連結生產端與消費端、食物與土地的網站。慧仙是誠品好讀第一任主編,知道他的背景後令我感到驚訝,畢竟我也曾是擁護誠品好讀的文青(誤)。後來,又透過上下游認識漂浪島嶼郭志榮,他是我耳聞已久的知名環境議題部落客,他的部落格是每次「出代誌」時必看的第一手資料。

我要為農業做一件事

上下游開站前夕,我參加了「如果,你能為農業做一件事」工作坊和在好丘舉辦的開站記者會。兩場活動裡,我負責會場的攝影(但因對使用室內攝影和閃光燈不太熟悉,感到很心虛)。雖然只幫忙攝影這樣小小的事,但能為上下游出點力就覺得很開心,因為是呼應:我是為農業做一件事吧。

工作坊既是為上下游做宣傳與招募志工,也是充滿各種可能性的農業相關工作經驗談。由於報名非常踴躍,當天塞爆了天下書香花園,不知大家是衝著講師來,還是為了有好吃又健康的食物(哈)。一天的工作坊安排了公民記者、農業市集工作、影像工作者和農業運動者分享不同面向的農業從業經驗,可說是台灣近幾年農業力再展現的濃縮精華版!2008年農業再生條例而成立的「台灣農村陣線」量議、拍攝大埔怪手毀田的大暴龍、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太平路上的相思寮」淑惠、「三分鐘搞農農再」作者郭志榮。他們以不同的工具,呈現農業不是需要「再生」或「創新」,而是讓大家看見與肯定它本來的價值,並重新連結因政策長期失當而斷裂的人與土地的關係。

在工作坊,我第一次吃到上下游的開站商品回家李,其理念為「讓農人安心回家裡,栽培健康果實」。聽曾經在小地方新聞網工作的上下游合夥人之一馮小非講回家李開發的故事,真的讓人非常感動。他們想著讓很棒的紅肉李不因災後道路中斷而滯留在產地,也藉此產品推廣不加防腐劑的健康食品處理方式。回家李這個有好農友,好理念,加上好文案,身為消費者的我感受到的不止於口腹,而是連結起遠端農友照料土地和果實的畫面,已經超越條碼給予的價值。

很意外地,我遇到兩個意料之外的朋友。一個是我研究所時期的室友,已經一年多沒見,之前我並不知道他也關心此議題。另一個是我妹的國小同學,對他的印象仍停留在國小。沒想到多年後,竟然在這個圈子遇上他。他現在是晏霖老師的學生,是真正的圈內人呀!由於我身邊的朋友關助此議題的並不很多,我也好奇有幾個朋友理解我投入的理由,故這次出現兩個意外完全沒被我「洗過腦」但出現在現場的朋友,真是令人很驚喜,也不禁聯想這個議題是不是越來越多人關心了?

上下游開站了

開站時間雖然一再拖延,終於讓大家在9月3日等到了!記者會搞的很大,約有50人與會,有大學老師、社運團體、獨立媒體、志工,算是一個圈內人的大聚會。參與網站創立過程的工作人員上台分享架構網站的酸甜苦辣,而國家工藝獎得主楊偉林則分享設計改裝自家志袋(也就是阿嬤在鄉村提的三色網格袋)的藍色水母包,此作品是第一年上下游共同辦報人的贈禮。

記者會豐盛的食物由好丘美食團隊負責張羅,包括打投陣的開站自家產品回家李系列bagel、冰淇琳、果醋,五種口味的小麥練習曲成品。其他還有果本山農組合贊助的新興梨,好丘贊助的紅茶和咖啡。我邊拍照邊吃,因為真的太好吃所以忍不住一直吃,吃的超飽!

上下游帶起農業新生活運動

說到吃,我想起培慧常說:他的課都去農村裡又吃喝又玩,他都不敢跟別人說我們去上課!其實,農村經驗就是從我們踩踏的土地和每天吃的食物出發,有了土地和食物的浸潤,我們才能理解農業之於我們的意義和價值。在農村裡總是又吃喝又玩超暢快,這不也說明了農村具備回應人們最樸實、最直接的感受需求嗎?生活在都市裡許久的人,直接的情感表達已僵化,習慣漠然面對超商的冰櫃,跟著已被限制的食物選擇,這不但脫離食物和土地和農民的連結,也去感觀化的只讓我們選擇大廣告大明星,而不是最適合我們的食物。

由於很喜歡上下游和它的產品,最近我逢人就問:你知道上下游嗎?他是一個很特別的網站喔!為了表達支持,我買了數包回家李和小麥練習曲送人,也自己做給自己吃(小麥練習曲-香草司康初體驗)。送人時就藉機會介紹這兩個產品,想讓朋友們知道食物有這麼棒的選擇,且背後還有這麼有溫度的故事。雖然,就算是認同小農產品和糧食安全等理念的我,也還做不到完全脫離「只能滿足口腹的無感食物」。畢竟,超市架上的世界被架構已久,只能在沒有什麼選擇中做選擇的我們,要再回復和食物和土地的鍵結要再更努力。

上下游的另一開站商品小麥練習曲的文案寫得很好,「雙手與本土小麥,都需要練習」。台灣的小農結構與精良的農業技術造就許多特殊與優質的農產品,這些無法被進口農產品取代。我們應珍惜我們的土地和農村文化,呵護土地上的作物,並不再以都市的角度解讀農業或農村的事。我一直相信消費者的改變是扭轉的關鍵,台灣現在已越來越多人認同這個價值,加上下的「大力推廣」,希望有一天此議題可以成為主流,成為大家真正關心的事,也是重啟土地和我們間連結的機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