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1

《與成功有約》:從理解到實踐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我會需要這本書嗎?一開始有點尷尬地想了這個問題。之所以尷尬,是因為書名如此「政治正確」,你敢說不需要「成功」?人人都想要成功吧?但什麼是成功?商周或天下那種典範成功?所以,這本書會告訴我什麼呢?


什麼是成功?


作者怎麼定義成功?我覺得可以從封底的說明來理解:


「在這茫然不安的動盪時代,七個習慣幫你找回生活,重新得到選擇的權力,探索並發現自己最深刻的人生目的,獲得創造未來的工具。」


找回自己、知道如何選擇、確認自己的人生目標,就是成功。


但如何成功?需要本書提到的七個習慣。


成功的七個習慣


談成功前,作者先說明成功是有階段的。


他認為,人生分成依賴期、獨立期與互賴期。依賴期是指需要依賴他人,才能生存、思考或作決定的階段;獨立期,則是指能依自己自由意志生活的階段;而互賴期,則是與他人合作、進到組織、透過群體,做更大、影響力更高的事情。

從依賴期到獨立期,是個人的成功;從獨立期到互賴期,是公眾的成功。

所以,要達到成功,需要靠七個習慣去實踐。

在個人的成功中,關鍵是這三個習慣:要事第一、以終為始、主動積極。在公眾的成功中,則是雙贏思維、知彼解已、統合綜效。

最後,第七個習慣是不斷更新。重複以上六個習慣,成功就會伴隨著你。


個人的成功


讀完這本書,我就發現了他的厲害。

這本書讓我拋下「為什麼要跟隨典範成功人士」的胳瘩。所謂的成功,其實是從自己到人際關係,都在尋找想要成為的自己、找到自己價值的過程。

個人成功的三個習慣,要事第一、以終為始、主動積極,很容易理解。這三個原則,能有效幫助自己擺脫焦慮、迷惘;也能解決最大的瓶頸「時間」,更聚焦在想要的目標上。

但之所以說是「習慣」,就是需要去改變、時間累積起來的事情。甚至,會帶來不適和痛苦。

要達到工作、人際關係上等公眾的成功,個人成功是必要的前提。所以,若在公眾成功上發現問題或挫折,可依書中的建議,先從自己開始改變,先建立個人成功的習慣開始。


公眾的成功


公眾的成功,我的實踐和體悟比較少,但有一些理解。

例如:事情不但要做完、還要做好,這是「雙贏思維」。

有歧見要溝通時,永遠先傾聽、瞭解對方感受和想法,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是總是不懂為什麼使用者不懂我們產品的好?那先去理解使用者在想什麼。這是「知彼解已」。

「統合綜效」,望文生義會覺得,是找到對大家都有最大好處的解決方案。但書中更細緻地講,為了找到大家的最大好處,所以要理解與尊重多元想法和意見。

以上,能解開個人因不被尊重產生的自我防衛、抗拒說出真實想法,進而拖延或拒絕等負面行為。更簡單來說,身為組織成員,當感受到組織重視你,你就會願意付出。

而在理解與尊重之下,也會知道事情不會只有對和錯,而是永遠有自己認知之外、從他人而來的第三種選擇。


最後關鍵:不斷更新


最後一個習慣「不斷更新」,是透過每日、每個小行動的改變,累積成一個成功。進而,再重複迭代,最後獲得更多的成功。

這類似《原子習慣》的觀點。而在《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也強調,一流的人之所以「一流」,是他能一直保持一流的狀態;而之所以能一直保持一流,一定都是有一些每日不斷重複的好習慣。

這也呼應到我的個人經驗。我的攀岩表現,總是曇花一現。若沒有經年累月、持續地保持練習的習慣,只要用盡力氣完成目標後,通常就是放下一切堅持,最後就又回到原點了。


後記


很意外地,《與成功有約》真的蠻好讀、蠻好看的,更開心我獲得不少啟發。也因為在書中看到「要解決煩惱只要改變習慣」這句話,我改掉手機成癮的習慣,每週拿回 13 個小時,非常開心有時間做想做的事情了!

這個改變,更讓我更充分理解了作者的這句話:

「為什麼七個習慣,會持續影響人們的生活?我想是,因為七個習慣,幫助人們發現最好的自己與生活」。


《與成功有約》大部頭、書名高大上。若不是要主持商業思維學院讀書會,我就沒有機會愈到這本論點精闢、能落地、未來值得再回頭翻閱的好書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