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6

30 份履歷與 10 場面試教我的事

短暫 2 個月的內湖工作時光。辦公室外的綠地,忙碌中可以來此喘息

2020 年春天離職後,我做兼職工作與接案探索新職涯。2021 年三級警戒,開始找行銷與編輯工作。2021 年下半,共投遞 30 份履歷、參加 10 場面試、獲得 3 份 offer。

其實,我蠻喜歡這段時間的各種探索與嘗試,唯獨對直球對決的求職過程感到焦慮。大概像人生被無差別地秤斤兩,不可避免要面對期待石沉大海、好像被世界遺棄的失落。

但回顧這段積極爭取、盡全力完成、收穫遠超過想像的時光,我看到自己的成長。寫下這篇文章,分享其中的想法與實踐。有一些很實用、有一些能幫忙堅定信念。希望幫大家渡過求職忐忑,找到 Dream Job!


目錄

  • 跨領域轉職:沒有事情是白做的
  • 想要就去:不設限,才會更清楚方向
  • 條件只滿足一半,也要去
  • 面試是有人免費和你討論職涯,超賺
  • 建立連結,就可能有其他機會
  • 有沒有問題?用情境問題問出真心話
  • 氣場不對,不會錄取,錄取也不要去
  • 主動爭取,才會找到喜歡也適合的工作


跨領域轉職:沒有事情是白做的


探索初期除了找方向,我也找各種新機會嘗試。但馬上面臨到,想做的事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以前的經歷,好像都沒用?

請教朋友,他說既然你要跨領域、突破各種刻板印象來競爭,那先回答這些問題:你有什麼優勢,可以做得跟本科不同?你過去的經歷跟現在差那麼多,對這份工作有什麼幫助?你台大畢業、年紀這麼大來應徵基層職缺,是不是人有問題?

現實問題的背後,是面試官最好奇的為什麼。這是自我認同,包括你如何看待過去、又如何連結現在。這才能讓他人理解,為什麼你適合這份工作,又如何能勝任。

回答這些問題後,我終於能面對自己、接受過去是有用的;也終於,揉合過去和現在,寫出了有樣子的履歷。

我說,這好像把三角形的自己,塞進圓形裡。朋友說:你是把三角形的自己,轉個方向面對他人而已。

「沒有事情是白做的」,這是我的跨領域轉職起手式。


想要就去:不設限,才會更清楚方向


這幾年接觸程式,開始嚮往軟體開發與新創。但我怎麼可能去新創公司?又有什麼技能可以進去呢?

拋下定型思維,我找到行銷這個切入點,並連結我的專長文字。我再對自己說,雖然沒有行銷背景,但有相關的工作經驗;而身為產品深度使用者,也有很多的使用者洞察。

去試試看吧。最後,我獲得一間新創的 offer,做了 2 個月行銷實習。去了一遭,終於知道要成為新創人,還要做哪些努力。

去了,才知道自己能與不能、適合與不適合。


條件只滿足一半,也要去


我曾應徵新職階的工作,接到面試邀請後,超怕就要被電爆了。雖然知道自己不是什麼都沒有,但掌握度低時,只會質疑自己越級打怪。

林明璋老師〈面試的條件只滿足一半 我該不該去爭取面試〉給了關鍵提醒。老師說,要爭取的理由是:寫履歷能提升文案能力;面試能提升溝通應對能力 (應徵是總結練習),還能借力使力,趁機請教面試官如何調整。

老師更信心喊話:除了公務員,大部分真實職場的任務都是你沒聽過的。既然如此,現在沒經驗的你,為何不敢爭取?

「想要但不確定能否完成,先說好,再學習完成。」


面試是有人免費和你討論職涯,超賺


每次面試都會被問到新問題。有些問題能啟發思維,甚至能建立新觀點。

印象最深的,是有個面試官在面試後、寄信再問了我 10 個問題。一場面試拿到兩倍的問題、有些問題接近靈魂拷問等級,真的超賺。

問題像是以下:
  • 你現在想要什麼舞台?
  • 希望怎樣的工作互動情境?
  • 什麼是失敗?你怎麼看待失敗?
  • 工作是什麼?工作成就感來源是?
  • 工作中你最在意什麼?什麼事情會讓你無法接受?


建立連結,就可能有其他機會


我是佐編茶水間的忠實聽眾,喜歡到決定投遞他們社群行銷的工作。沒想到,Zoey 通知我沒進入面試,卻說想做我的專訪,因為他做了百集節目,還沒遇過森林系的人,非常好奇生態保育工作在做什麼。

應徵就是建立連結。有連結,就可能有其他機會。

我有好幾個從面試來的機會。像撰稿接案;公司換主管後,問我有沒有興趣再去聊一次;也有邀請我應徵另一個更適合的角色,幫我打破對自己的認識。


有沒有問題?用情境問題問出真心話


第一場面試,面試官問有沒有問題?我不加思索地回答:沒有!真是太久沒面試了,竟然回答了一個讓人傻眼的答案。

面試中最後的提問,是我會花不少時間準備的部分。其中學問蠻大,難在於如問個好問題,讓面試官幫你更具體瞭解公司樣貌。

用間接與情境式問題,從中觀察面試官的思考方式、看待事情的角度,進而知道公司的氣氛、權力關係、互動風格等不易直接觀察的事。

若問「你們常加班嗎?」、「會充份授權下屬嗎?」,一定只能得到「不會呀,我們不常加班」、「我很充份授權」這樣官方的答案。

但若問「因為我很愛好學習、會固定會排進修,想瞭解公司的工作節奏,幫我評估能不能兼顧」、「瞭解到公司的員工都很有想法,好奇若團隊成員想法與你差異很大時,你都怎麼溝通呢?」,就較可能獲得想要的答案。


氣場不對,不會錄取,錄取也不要去


忘記是誰說的「不想上火星,就不要去 Space X」。

難以決定時,就從終點的畫面出發。

曾參加一間實體面試,進到公司就感到我不習慣的嚴肅氛圍。面試最後我問:因為老家比較遠,若家裡需要支援,公司有遠端彈性嗎?面試官微傻眼說:以到辦為主。若真的去了這間公司,可能會適應不了工作風格而離開?

在另一場應徵談 offer 時,老闆說因業務繁忙,想請我提前到職。當時預計到職日是根據既有行程提出,所以這個請求似乎是要我打破既有行程。我認為工作要有原則 (當然執行要有彈性),這個請求讓我重新思考這份 offer。


主動爭取,才會找到喜歡也適合的工作


我是現職公司產品的使用者,最吸引我的是公司的部落格。很期待加入能產製這樣感動人心內容的團隊。

後來終於等到機會,而我也準備好了。過程雖然有點波折,但我把握每次機會、積極爭取可能的合作。最後我加入了,公司氛圍和預期的很像,更有符合期待的舞台和挑戰。

與其最後在別人的局裡說不適應或挑剔,不如一開始主動發球,找到認同你的人,一起開新局。

強調工作要喜歡也要適合,不但是工作佔去一天 1/3 的時間,要喜歡才能長久。而只有做你有天賦、喜歡的事,才能跟別人不同,獲得超額報酬。

但市場上既有的職能或職缺,真的有可能都不適合你。那我想是矽谷阿雅這句話:沒機會,就創造。

最後,求職是一個供需關係。其實市場上同時存在需要不同能力、資歷、人格特質的機會。只有在公司要的、和你有的剛好搭上,才會拿到 offer。

所以,要記得你是誰。喜歡你的人,只是還沒出現。專注在要做好、能掌握的事情。若看到想要的機會,無論滿足多少條件,都盡力去爭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