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07/22

台大山社50年專刊,技術組編輯後記

我的攀岩起點:台大中岩

最近因為寫履歷、猛然想起2013年我在台大山社50年專刊當技術組編輯、編了10篇文章的往事。還沒空去舊硬碟翻文章、倒是先在BBS挖到我的編輯後記。在我對攀岩、溯溪和冰雪的想法都轉過幾百次後的現在再看,實在太有感觸。

我從早期對三個項目都有憧憬的初生之犢,到現在只專精攀岩。當時的我,不可能理解現在只玩攀岩的理由、和攀岩對我的意義;也根本無法想像,攀岩會牽絆我的人生和感情那麼遠、那麼深。

看完編輯後記,現在的我,和昨天的我見了面。現在的我,面對過去的我,感到尷尬和不自在。覺得以前我的單純好幼稚,但好像也有無知的快樂?我也想像過去的我,怎麼看現在的我?覺得我現在看起來好累,就不能走慢一點、放過自己一點嗎?

總之找機會,再看能用什麼方式把這10篇文章分享出來囉。


***

台大山社50年專刊,技術組的10篇文章


*文章名稱 作者 / 編者

〈走過第五個十年的技術組〉 技術組 / 陳凱眉
〈我在技術組的日子〉 技術組 / 張雲

〈變遷的傳統-中岩的演變與傳承〉 技術組 / 陳凱眉
〈岩起岩落-台大岩場的變遷〉 蘇亮宇
〈運動攀登人物專訪-謝章天〉 鄒博文

〈第五個十年的中長程及技術溯溪隊伍回顧〉 許永暉
〈始終莫很溪〉 謝章天
〈布蕭丸溪上翠峰湖〉 陳雪溱
〈學長的夢〉 陳柏孚 / 廖翊廷
〈玉山雪訓〉 田凱仁


***


2013/10/13


旅程展開


7月中在社版看到山社50專刊招募編輯人力的消息,因為腳踝受傷很遺憾無法參加清水大山會師,遂決定以靜態的方式參與山社50年、自告奮勇地擔任技術組總編輯。

7月底我在臉書開了社團,以此做為編輯工作的討論基地,同時也是整理可用人力資源。接下來找了幾個還在校的技術組成員開了兩次工作會議,訂下編輯目標、內容、工作分配,但雪訓和技術組總論一直無人認領。8月底我終於找到馬馬俊彥幫忙雪訓、張雲幫忙總論,工作團隊大致到位。

8月中開完第二次工作會議後,本組其實就呈現放牛吃草狀態。8月底我代魚頭開山谷理事會,發現山谷的專刊進度有點緩慢,甚至也不太確定要不要在11/23山谷大會印出專刊。9月初忽然峰迴路轉,總編輯阿春學長架了編輯網站,宣告11/23要出刊,9月底要截稿。

8月底Zoma交了第一篇「台大岩場的變遷」,之後到9月下旬又陸續收到大家的稿件。這期間其實我有點疏於催稿,收到稿後也一直沒有空看。但組員們都很盡責地主動交文章,我幾乎沒有催不到稿的困擾。

10月眼看真正截稿日要到了,先交出了文章清單後,我開始如火如涂地修改、校稿。我發現我似乎很需要一大段完整的時間才能做編輯工作,故有幾天都是晚上9,10點回到家後,開始改到深夜。雙十連假因為腳受傷一直無法定要去哪裡玩,最後決定利用這四天一口氣把稿改完。


總論


編輯的第一篇文章是「技術組總論」。我發現原稿比較沒有交代到技術組整體、三個活動各別的發展與歷史意義,而這幾年的事件、活動細節又交代的過於詳細,比較不是我想像中的總論風格。故我在看完其他的稿,比較有個整體概念後,開始改寫總論原稿。改寫完後,除了結構,內容幾乎是另一篇文章了。原作者並不認同我的修改,要求不要掛上他的名字。我後來掛上了編輯群。

至此我才驚覺,我疏忽了在編輯前和每個作者溝通我的編輯想法,這個有關程序的問題。我的編輯想法是:這些文章是為了呈現歷史,故功不在個人,這個成果是屬於每個參與過的人、是技術組的。在此對作者們感到很抱歉。但時間有限,我實在再無心力好好處理這件事了。

在歷史交代部分,除總論之外,攀岩另有岩場變遷、中岩教練看中岩變遷的改寫;溯溪則有中長程溯溪的專文;雪訓有2012的專文。修改文稿時花了不少時間確認事件年代,以利歷史演進的描述。


攀岩


攀岩的內容最為豐富。真是慶幸有PTT,我不小心花了不少時間跌進社版的舊文裡。發現好多熱血、感人的故事,我也有了想做很多事的衝動(好想參加爬透透活動!)。瞭解了岩場搬遷、各時代的新岩場計畫、攀岩風氣、中岩的演變,覺得自己很幸運是這裡的一份子,參與有這麼豐厚資產的社團和活動;看到每個活在這裡、一起創造歷史的人,更想更努力地守護這裡和發揚大家的夢想。

阿佑、老大與華德魯的上萬字訪問稿,改成文章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花了一天的時間寫成3000字的文章,怎麼弄那麼久,好累。比較有啟發與收穫的內容是:攀岩與登山關係的思辯、中岩招收成員的多元性意義、計畫大岩壁的意義。


溯溪


溯溪是我比較沒有參與的部分,但這十年的發展真的很特別,極值得記上好多好多。在有限時間與有限文字下,能交代多少故事呢?在不帶感情地交代人事時地物後,那些籌備隊伍的過程、上山後發生的事件、夥伴間的革命情感,究竟能以怎樣的文字、樣貌呈現?


雪訓


雪訓可以寫的內容實在不多,所以就沒有跟中岩一樣再起一篇了。雪訓我想是因為斷太久了吧,我參與的當下其實沒想到是有「重建班底」的意義。先看了小胖及文在上個十年末寫的報告書,再看了凱仁寫的重啟雪訓的熱血文,才體會到敢作夢才有行動呀!(喔誰不想溯深谷爬冰溝呢?)


專訪


其他幾篇就是偏個人心情文:學長的夢、莫很溪、布蕭丸。學長的夢好有柏孚平常講話的fu喔,莫很溪把夢想的動心起念與圓夢過程寫的很透澈,布蕭丸是很有畫面的一篇文章。

「我在技術組的日子」是各技術組長、組員的真心話。看完更加深了我對登山與技術活動間關係的思考。這幾年來我其實是分開看待這兩個活動,這樣的基礎可能讓我的思考會有些受限。

「章天專訪」就是一篇中規中舉的報導,有看到執著的意義與真性情。


後記


編輯工作差不多要告一段落了,真希望每一篇文章都入能放入紙本專刊中,但看起來這會是阿春學長的大困擾,目前各組的文章真的都是文章海呀。放不進紙本就只能放到電子版裡了。

除了這10篇文章,還有技術組大事紀、中岩族譜、技術溯溪列表、運動攀登成績,可以的話希望都能放到臉書社團、社版精華區。日後希望技術組大事紀也可以一直寫下去。

現在的身體有些疲憊,但很開心有機會執行這個工作。謝謝每位作者、編者、幫忙改稿、潤稿、跟我討論的每個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